苏锡常,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重要的城市群。不过,与“最强地级市”苏州和稳居江苏省前三的无锡相比,常州的地位一直略显尴尬。甚至去年,“黑马”南通的GDP突破1万亿元,而常州的GDP仅为7805.3亿元。有人戏称,苏锡常已经改成“苏锡常通”,或者干脆是“苏锡通”。
作为工业明星城市,尽管在GDP总量上不占优势,但常州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资源,经济发展后劲足,是江苏下一个“万亿俱乐部”成员的有力候选。
“常州企业如果算上海外资产,(常州GDP)早就过万亿了。”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世纪90年代,常州企业已经走出国门,海外投资建厂。目前,许多常州民营企业在海外不仅拥有自己的工厂,更有自己的实验室。
“常州作为中央定点改革试点城市,当地企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点的发展之路,与苏州招商引资的道路不同,常州是被招商引资。”徐浩平说。
今年初,常州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新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过1万亿元,新定位是“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5年GDP破万亿,实现“小目标”的难度大吗?
2020年,常州GDP名义增速为5.46%,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按7805.3亿元的基数计算,若“十四五”期间,常州能保持去年名义增速的水平,则2025年GDP将突破1万亿元;但按实际增速计算,距离“小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希望和困难都不小,常州的破局之路何在?
制造业或许是突破口。
近年来,常州以工业与能源互联网为关键突破口,加快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活跃,产业生态不断壮大。目前,常州正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
从规模看,常州制造业销售收入超1.3万亿元,拥有33个工业大类,企业近6万家,产业覆盖度全国一流,列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人均GDP列全国城市第7位。从行业看,常州已经成为全国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重要生产基地、全市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超过52%。
常州围绕云制造产业发展的生态构建,先行先试,建设培育了工业互联网示范体验中心,进一步赋能长三角云制造产业集群的生态构建,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企业上云推进工作,逐步探索了一套政企共建,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的企业五星上云常州模式。
在“智能制造”的赛道上,也有常州的身影。近年来,常州先后推出 “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要打造“智造名城”,人才是关键。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常州5年内冲刺“万亿城市”的小目标想要实现,还要依靠智能制造的好底子,稳扎稳打。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不断擦亮常州智造“金字招牌”。
具体来说,常州将携手人才一起跟跑,抓住目前“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机遇,以400亿元政府基金撬动1600亿元社会资本,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全力建设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每年聚集各类人才10万人以上。力争到2025年,常州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培育创新型企业也是着力点。今年初,常州创新发展大会推出了史上最大创新政策“红包”,明确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集中,形成牵引城市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