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财经 国内 行业 商业 生活 快讯

转变思路 主动作为 白土乡金塘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

来源:武陵都市报      时间:2022-11-18 10:02:13

村民在生态水产养殖区作业。


(资料图)

金塘村地处黔江区白土乡西北一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坡陡、峡长谷深,面积17.9平方公里,辖9个组421户1408人,耕地仅3817亩,地块散小且道路崎岖,85%以上为“巴掌田”“鸡窝地”,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加上劳动力缺失,仅剩134户400余人留守在家,绝大多数为老人、儿童和贫困群体,靠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糊口度日,长期以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自2017年以来,金塘村在区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乡驻村干部的扶持下,向贫困宣战、向发展进军,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经过五年持续努力,“2+X”产业模式蓬勃发展,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返贫发生率降为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0元增至20多万元,昔日区级深度贫困村结出硕果。

转变观念

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

一直以来,重重大山不只是从地理上阻隔金塘与外界的联系,也从思想上限制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识。

区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乡驻村干部积极为村支“两委”干部争取“充电蓄能”机会,组织6名村干部先后参加各类培训3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组织村支“两委”干部、种养大户前往中塘镇、濯水镇、武隆区、深圳市等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外出考察,打开了村干部的“思想枷锁”,拓宽了村干部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致富愿望,开始积极主动思考、谋划发展特色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游定财带头发展30亩“蚕桑+菜”产业示范点,本土人才李方全率先发展“稻+鱼”试验田30亩,村文书周达文发展100头生猪养殖,村妇女主任石恒宪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发展100亩蚕桑产业园,上下齐心,以身作则,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实现了“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的转变。

村干部带了好头,接着是如何发动群众。

金塘村9个组常住人口400多人,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最少的7组仅4户10人。由于交通不便、设施不全、人口不多,工作人员积极引导有搬迁意愿的村民向中心村、集镇、城区搬迁集聚,鼓励其宅基地复垦“地票交易”(建设用地与耕地占补平衡),增加村民直接收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百姓传统观念的改变更有利于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转变结构

谋划“2+X”产业发展思路

长期以来,金塘村单一的“粮猪型”二元产业结构链条短、效益低,缺乏长远致富经。结合村情实际,全村上下谋发展,大力做好“山水”文章,驻村工作队、乡驻村干部与村支“两委”多次就“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进行深入探讨,决定打破传统农业格局,量身定制出“2+X”的产业发展思路,即重点发展蚕桑、水产两大产业,在此基础上让农户自主选择发展中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不断挖掘“生态兰河”优势,建成兰河流域、金塘河流域、赵家河流域3个生态水产养殖区,面积400余亩;重点发展稻田立体种养和生态水产养殖;16名种养大户带动41户相对集中连片地种植蚕桑800多亩,利用山间林地资源栽植黄精、白术等中药材300亩,养殖中蜂规模突破1000群。

鼓励人才下乡、资本下乡,对本土成功人士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回报家乡,既能搞活荒地,产生价值,又可实现各类人才在农村施展才华。如金塘村财政局退休干部何清岸和返乡农民工何启财,2018年回到金塘村,一人出资金、一人出技术,建起30亩种苗繁育基地,带动当地农户稻田养鱼(鳅)50亩,既圆了回乡创业梦,又实现了当地农户增收。

2021年,金塘村产业总产值达1916万元,比2016年底增加1523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14520元,比2016年增加6442元。

转变机制

农户与集体经济紧密捆绑

没有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必然陷入“企业干、广大群众看”的怪圈,利益联结机制得不到延续。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对于引进的龙头企业,政府和村委做好服务工作,改善营商环境,对于能享受的政策做到一视同仁,共同享受当地村(居)民待遇。

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争取产业发展资金63万元,引导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通过就地务工、流转收益、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利益与集体经济紧密联结,促使农户与集体、农户与农户间利益一致,既扶持了企业,又带富了村民,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如生态水产带动75户群众(其中脱贫户18户),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蚕桑产业带动23户村民(其中脱贫户12户)连片种植蚕桑,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上述两大产业共带动98户增收,占在家农户的76%,其中脱贫巩固户实现产业全覆盖。

转变资源

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如何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设转换通道,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成了全村人思考的问题。

基于壮大村集体财产,第一时间着手成立金塘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将全村相对连片的撂荒田地集中起来,建立“合股联营”机制,采取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鱼苗供种、统一回收成品、农户自行种稻谷等方式与公司挂钩,解决一般农户技术、销售等难题,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最大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通过财政资金配股50万元,定向投入黔江区兰河优鱻水产有限公司,既享受入股保底分红,又以资源配股方式固定分红,壮大了“空壳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抓住“股权”这一核心,让全体村民变成联合社的股东,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可享受土地流转、务工薪金和二次分红3项收益,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

(记者 李红波 通讯员 李吉 文/图)

标签: 集体经济 生态水产 绿水青山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