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财经 国内 行业 商业 生活 快讯

当前速看:“一村一品”看黔江‖非遗技艺代代传 千年土陶焕生机

来源:武陵都市报      时间:2022-10-28 16:01:33

在阿蓬江畔有一个叫石鸡坨的地方,因有一块酷似鸡头的岩石而得名。石鸡坨地处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因传承千年制作土陶技艺而闻名。石鸡坨土陶历经千年,其制作技艺更是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


(资料图)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看黔江系列报道采访组来到了濯水镇三门社区石鸡坨,感受传统纯手工土陶制作技艺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

刘沛良(中)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学生制陶

痛心——土陶技艺险失传

刚到石鸡坨,一股烧窑的味道便扑鼻而来。跟随着土陶的气息,进到一座小院,便看见各种形状、大大小小的土陶制品摆满小院,琳琅满目。这些土陶制品有的沿墙而放,有的角落而栖,好看的或是成色好的便摆放在置物架上供人观赏,满满的艺术气息。

正在烧窑的是一位身着中山装,满脸胡须的老人。老人名叫刘沛良,是石鸡坨土陶技艺第29代传承人,一旁的是他的儿子刘海龙,即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第30代传承人。

相传,石鸡坨刘家原为刘邦的后代,王莽篡位后流落民间,为躲避追杀逃至黔江,在石鸡坨发现陶土后,靠制陶维持生计,这样便定居了下来。也就是从那时起,石鸡坨才有了土陶制品作坊,使刘氏家族的制陶绝技得以流传下来,至今仍保存着宋朝时的陶窑遗址。

刘海龙(左一)指导罗达川制陶

“我们小时候起床第一件事就学制陶,然后再去上学,放学回来又是制陶。”刘沛良生长在“土陶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爷爷学习制陶。由于传统土陶制作技艺复杂、程序多、难学且辛苦,童年的刘沛良也觉得制陶枯燥乏味。

“有人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选择了便是一生!”随着技艺的越来越成熟,刘沛良慢慢喜欢上了制陶。制陶已经完全占据了刘沛良的生活,一天不摸浑身不舒服。60多年过去了,刘沛良已经将这门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0年左右,是土陶最难的日子……”说到这里,刘沛良深深地叹了口气。刘沛良说,那时候打工成风,村里都没有年轻人了,土陶市场也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与瓷、铁等容器的冲击,石鸡坨土陶坊相继倒闭,这一技艺也濒临失传。

“难道千年土陶就要断送在我的手里吗?”作为第29代传承人的刘沛良心痛不已,天天都会呆坐在作坊里,呆呆地望着土陶,一坐就是好半天。

保护——文化遗产不可丢

2002年,国家开始提倡“非遗”传承,加大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保护。这不仅给石鸡坨土陶带来了机会,更是让刘沛良这样的民间艺人看到了希望。

刘海龙(左一)介绍土陶制品

“政策来了,资金也来了。”刘沛良说,随着“非遗”的推动,不仅有资金发展作坊,从那时起,人们又开始追求返璞归真的东西,一些喜爱传统文化的人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自己用土陶制作一些坛罐和茶壶,但要求改变传统的样式,迎合新的时代需求。

接到订单的刘沛良高兴极了,他专心研究新的制陶技艺,一改传统制作技艺,用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的各种土陶制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正是因为这样,给石鸡坨土陶带来了一线生机,千年土陶工艺获得了新生。

“文化遗产不能丢!”为了让祖传的制陶手艺不遗失在自己的手中,刘沛良不仅自己一直在坚守,他还动员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家人参与到土陶制作行业中来,希望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把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如今,刘沛良一家都成了制陶人。

传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黔江区把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由石鸡坨土陶技艺大师刘沛良对脱贫户进行培训,并将掌握制作技艺的人员招聘到石鸡坨相关企业就业,既帮助脱贫户实现了增收,又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传承。

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保护力度,将石鸡坨土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刘沛良一家已经有了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和2名区级传承人。

从2020年5月开始,年过花甲的刘沛良,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被重庆旅游学院聘请到学校传授民族传统技艺。为了更好地传承土陶技艺,学校为刘沛良配套建设了大师工作室,以及陶艺泥塑、陶艺拉胚、土陶成型、陶艺釉彩、陶艺电窑等传习室。陶艺课程不仅被纳入了民族传统技艺的必修课,也是其他专业学生乐于接受的选修课。

陶制展品

“光是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只有将技艺活起来传下去,让这项技艺在全国各地铺起来,开花结果,我觉得这才是石鸡坨土陶最大的意义,也是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刘沛良说。

在刘沛良的土陶基地,一位来自四川宜宾的小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罗达川,2019年考取了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必修土陶制作工艺。罗达川在校期间,对石鸡坨土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认真学习,基本掌握了石鸡坨土陶的制作技艺,并有了把石鸡坨土陶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发展的想法。

今年暑假,罗达川完成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来到濯水镇三门社区刘沛良家的石鸡坨土陶制作工坊“捏”起泥巴来,既体现在校所学,又满足自己的就业需求。

“当我想继续学习制陶时,师傅高兴得不得了,他也愿意教授我。”罗达川说。

刘沛良也对罗达川这个徒弟赞不绝口,并教授他要“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刘沛良说,制陶不仅炼人更能炼心,还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传承这门古老手工艺。

因此,在石鸡坨土陶手工作坊,人们淘的不只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工艺品,淘的是一个“活文化”,是匠人的初心,用行动留住文化根脉,为百姓留住乡愁。

“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非遗技艺,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和利用好非遗资源,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黔江区濯水镇三门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谢拥军说。

(记者 黄英 田丹 文/图)

标签: 一村一品 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