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1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真的顺风车,不止便宜”,主打顺风车的嘀嗒出行,在付款上被曝异样。
乘客付款后,发现收款方不是车主、不是支付平台,而是嘀嗒出行自身账户。
更为苦恼的,是顺风车司机。乘客若下车忘了点击“到达”,车主24小时内能拿到结算车费。
资金流向平台
却无支付牌照
近日,有消费者向本报记者反映,通过嘀嗒出行乘坐顺风车,资金流向显示收款方为嘀嗒出行自身平台账户。
记者通过嘀嗒出行客服了解到,乘客预支付费用在平台,若乘客行程结束后在App操作到达,资金会立即到达司机账户;若未点击到达,资金会在平台于4小时或12小时内到达司机账户。
但多位顺风车司机均表示,遇到过乘客没点到达的情况,而在车主点击到达的情况下,平台在24小时内会结算车费。
“嘀嗒除去部分佣金后,结算后的车费全部留存在我的嘀嗒账户,我要想使用的话需要进一步绑定银行卡,申请了才能提现,且一天只能提一次”,一位在嘀嗒平台注册多年的车主告诉记者。
据称,一旦车主忘记及时提现,这笔资金将一直留存在车主的嘀嗒账户中。这种预支付模式和结算资金流向,引发了消费者和业内质疑。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嘀嗒出行并未持有支付牌照。公开信息显示,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专注私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顺路搭乘的“嘀嗒拼车”,2018年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目前是一款涵盖了出租车、顺风车产品的出行平台,以顺风车为主营业务。
无支付牌照的出行平台,通过自身平台账户指令向车主结算交易资金,如何保证提供真实交易信息?结算至车主嘀嗒账户的个人资金又怎么保证安全?
记者调查发现,在嘀嗒出行平台上选定目的地、出行时间就可提前预付车费,支付方式主要有嘀嗒白条、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白条四类。
而支付成功的交易的收款商户,无车主接单时的退款来源均为嘀嗒出行公司主体“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经记者了解,这类预支付是嘀嗒顺风车订单主要的付款模式,支付费用会预留在嘀嗒平台资金账户,若有车主接单,款项会在行程确认结束后结算,无人接单则自动退回至原支付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修订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网约车行业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并强调不得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
第三方托管银行
监管有心无力
对于预支付资金问题,嘀嗒平台回应称,所有订单的款项直接进入合作第三方托管银行的资金监管账户,所有清算都是在第三方托管银行的用户虚拟账户之间完成。
不过,嘀嗒平台也指出:“为成本及风控考虑,用户每天只能提现一次”。
按照嘀嗒出行所述,资金流若进入的是“第三方托管银行的资金监管账户”,为何账单详情及交易流水均显示收款方为嘀嗒出行主体公司?扣款信息指令是否由嘀嗒平台发出?上述问题,嘀嗒出行暂未作出回应。
但随后记者在嘀嗒钱包中“绑定银行卡”环节,发现了“平安银行‘见证宝’商户服务协议”。据上述协议显示,平台商户同意银行通过嘀嗒出行获取商户在平台发生的各类资金交易指令,并进行核验、对账。在银行与平台对账无误后,按照约定进行所涉交易资金相应的系统处理。
其中还提到“见证支付”,即车主通过嘀嗒平台申请资金结算,嘀嗒向银行发送资金结算申请指令后,银行再将对应资金划转至车主绑定的银行账户。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嘀嗒出行于2020年10月8日和2021年4月13日相继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均已失效。而嘀嗒出行披露的招股书中,对此问题也进行了风险提示。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提到,企业用户进行的预付费充值费用、个人账户的退款结余,均存放于嘀嗒出行银行账户,公司可能被视为在并无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作为非金融机构进行支付服务。
针对这一问题,嘀嗒出行同样在招股书中给出了解决方案,即与托管银行合作,截至2020年11月9日,该系统已全面运行。
但据称,公司仍然无法保证该合作能够完全解决付款相关风险,或是应付目前或未来的所有业务。
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来看,很多时候外部托管银行这类监督机构对企业经营情况不了解,监督有心无力。
他认为,这种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平台能否随时从虚拟账户划扣资金。如果平台可以随意划扣客户资金,那么这种托管就形同虚设。此外,如果企业未来经营不善,被法院冻结账户,客户资金是否可以正常提取,是否存在被划扣抵偿平台债务的风险均有一定问题。
2017年,央行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指出,无证机构以平台对接或大商户接入支付机构或商业银行,留存商户结算资金,并自行开展商户结算的行为当被认定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
王诗强坦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少让这些互联网巨头触碰资金,建议平台取消预付模式,改为先消费后付款。客户体验较好,也可以有效降低法律风险。(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