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财经 国内 行业 商业 生活 快讯

深圳:打造“有机更新”城市样本 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1-07-12 15:46:32

深圳:打造“有机更新”城市样本

特区深圳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超大城市”之一,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如今走到了城市空间重构与焕新的重要发展阶段。通过产业迭代、绿色更新、科技赋能,深圳不断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效益融合共赢,打造更具韧性的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活力城市。

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

福田区是深圳的主城区,摩天大楼掩映下,分布着不少“都市里的村庄”,密密麻麻的民房鳞次栉比,显得和这个城市的雄心有些格格不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上沙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

原名“椰树下”的上沙村是深圳新一轮城市更新的典型单元,目前正在施工的项目中,别具匠心设立的C Future Lab(未来实验室),旨在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探索未来城市蓝图的实验性城市空间样本,这里同时也是一个亲子等群体休闲娱乐的互动平台。据福田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介绍,整个上沙村的城市更新规划,就是想打造一个服务各类型人群的融合创新、科技、艺术、自然等元素的复合城市空间。

城市更新就意味着要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新布局,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开发,对经济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对区域功能进行重新塑造。深圳是我国特大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占比最大、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人口与产业的虹吸力强,“土地瓶颈”问题突出,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隐形“天花板”,也产生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因此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的需求十分迫切,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要义。

深圳于2009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城市更新”概念,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今年3月,深圳又正式实施了全国首个城市更新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从立法层面完成了城市更新顶层设计,对城市更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事实上,深圳在城市更新先行先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更新功能结构失衡,商业建筑及新型产业用地比重较大,工改商、工改居远大于工改工比例;更新方式仍以拆除重建为主,综合整治实施力度不足;更新项目总体统筹不足,空间碎片化问题凸显,大型民生设施落地困难。此外,更新整备实施对象交叉,空间重叠问题也逐步显现。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江认为,未来深圳的发展就是以调结构和提品质为要点,鼓励开展有机更新,将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二次开发的手段进行融合,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体系,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让空间发挥更大价值。

“绣花功夫”强化绿色更新

深圳城市更新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结合特区的产业规划、技术优势和先进文化引领,实现公共建筑与街区共生、产业与街区共兴、多元市场主体共荣、街区与居民共享。

村民多为南宋文天祥后裔的福田区岗厦村,经过新一轮城市更新改造,配建的共有30个班,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文天祥小学已投入使用;规划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文天祥纪念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22年与公众见面。罗湖区湖贝片区则完整地保留了怀月张公祠和南坊旧村格局,活化打造为岭南传统建筑风貌区。金威啤酒厂项目则首次采用了“拆除重建+工业遗存保护”的新模式,规划保留工业遗存用地和啤酒文化特色设施,打造了深圳第一个工业遗址公园。

拥有“千园之城”美誉的深圳,绿化率达45%以上,海岸线蜿蜒优美。深圳市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绿色更新。

罗湖区是深圳特区最早的建成区,也是城市更新的先行典范。为了打造“山水罗湖”的美丽城区,深圳通过微改造、微更新等“绣花功夫”,夯实罗湖“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基底,“涵养一半山水、深耕一半城区”,按照“三山一湖八廊”的城区生态骨架,加快推进笔架山河、布吉河、清水河等沿线地区更新改造,推动河道复明,重拾河道价值,还河于民,做到城河共融,全面构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生态格局。

为了弥补历史欠账,深圳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明确了公益优先导向,强调城市更新项目应当优先保障公共利益的落实,与城市更新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优先安排。

罗湖区的蔡屋围村是深圳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街道狭窄阴暗,“握手楼”“亲嘴楼”随处可见,曾是许多“深漂”落脚的第一站。蔡屋围村的城市更新规划是比肩“曼哈顿”,立足于金融、文化产业创新。但与此同时,根据村落人口居住现状,这里还将新增老人活动中心,扩建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配套设施,系统性地提升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拓展居民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复合型都市中心区。

让城市成为有机生命体

城市有机更新的深圳样本,覆盖了包括城中村、旧住宅、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历史遗存等多种业态,更新手法包括拆除重建、综合整治、街区活化、综合开发、异地搬迁,形成的独特IP包括城市综合体、产城社区、文化街区、商业地标等,还通盘考虑了未来的网络社会、智能社会、智慧城市对城市空间价值、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深圳已形成了多个城市更新标杆:主打历史建筑活化IP的华润大冲、南头古城;主打产业更新升级IP的星河WORLD、天安云谷;主打综合体运营IP的京基100、深圳中心……这些特色鲜明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仅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深圳的城市更新脉动,也引领着我国现代化城市更新的创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城市更新不同于房地产开发或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是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建筑老化、安全和功能、经济转型和文化遗失与环境衰败等,而不只是居住和产业需求问题。产业迭代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城市更新为产业迭代升级提供了多元空间,导入了新经济,引发了区域裂变式更新。腾笼换鸟置换出的空间可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现代商贸等高端服务业。

深圳正依据自身条件、优势短板尝试着多样化的城市有机更新模式和路径,以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和空间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通过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的有机融合,打造更具有韧性的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活力城市。

北京:构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

□记者 郭倩 实习生 唐思远 北京报道

面向“十四五”,北京正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精尖产业,培育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为培育新动能提供强大产业支撑,同时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

加码布局高精尖产业

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大数据和工业领域已有20年,公司自主研发的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Cloudiip目前覆盖了29个工业大类行业,包括炼铁、热力、风电、能源、水泥化工、轨道交通等。

“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企业进行生产过程中能耗和物料的优化控制,为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碳减排解决方案。”东方国信高级副总裁敖志强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市加大发展智能制造、绿色产业等支持政策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业数字化发展环境和意愿,对工业互联网研究和支撑型企业在项目建设、专项研发方面也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北京市云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工业仿真软件自主化、普惠化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创始人屈凯峰告诉记者,云道智造自成立以来,依靠北京在政策、科研、人才、产业、资本等创新资源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工业软件发展的全新路径。目前,云道智造联合清华大学柳百成院士团队、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北京新雷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方共同成立“北京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国产工业软件生态体系,推动“政产研学用金”深度融合。

这些都是北京市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缩影。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筑牢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等,培育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领域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能较快速地形成创新源动力驱动产业升级发展。北京市提出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有利于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

这是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记者 鞠焕宗 摄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融合应用落地,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正不断释放新的活力。

开通5G基站5.64万个,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268万公里,3万辆无人配送车将陆续上路;昌平三一重工的智慧工厂里,5G物流小车有条不紊地运输着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在亦庄的小米“黑灯工厂”,高端5G手机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销往全球;全国首批5G智能物联网智慧社区已落地海淀志强北园、通州BOBO自由城等小区……

当前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正取得新跃升。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1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全国领先,达到55.9%。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进一步发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绘制的清晰蓝图,将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

围绕数字经济新基建,未来五年北京将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新建5G基站6万个,有效面积覆盖率95%以上。为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北京将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率先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丽泽金融商务区、冬奥园区、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推进以工业互联网、5G自动驾驶、智能城市感知、超高清视频应用等为重点的垂直行业场景应用示范。

补齐科技创新链条短板

在业内专家看来,围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下一步北京应发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等比较优势,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刘向东表示,当前北京在产业布局上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应用方面的研发,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存在投入不足、人才支撑不足和产业化发展不足等,这些短板也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瓶颈。对此北京需进一步利用好高校、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加快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补齐科技创新链条的短板,为新一轮产业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向记者表示,供应链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对高精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需进一步增强北京周边城市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力,进一步提升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

“面向‘十四五’,北京市要提升城市竞争力,既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定位,也要在产业发展上提质升级,切实发挥首都的引领示范作用,在科技创新、开放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争取走在全国前列。”刘向东表示。

盘和林表示,下一步北京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主平台主阵地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新基建的落地,重点布局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在政策保障上,为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重视民生领域和数字化的结合,增加市民获得感。

上海:开拓城市发展增量空间

□记者 杨有宗 上海报道

昔日的闲置厂房,如今焕然一新,成为拥有休闲区、娱乐区、健身区、影音室的精装全配式公寓社区,为超600名来沪青年提供高品质的租住体验。7月6日,上海国企存量“非改居”标杆项目——“谊·魔方公寓”上海吴泾华师大店一开业,就被周边企业及白领抢订一空。

据悉,该项目前身为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集体宿舍,由五幢独栋物业构成。该项目被改造成为323间全配式精装白领公寓及企业宿舍,入选上海市闵行区非居住存量房改建与转化租赁住宅(长租公寓)首批准许名单。

记者了解到,该公寓社区由上海国企华谊集团联合长租公寓知名品牌魔方共同改造,双方已成立合资公司,“谊·魔方公寓”上海吴泾华师大店为双方合作经营的首家门店,未来该模式将逐步拓展到华谊旗下其他在租地块。

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安居,是吸引人才的第一步。把存量闲置资产变身精装公寓,这在上海不是个例。

许多是上海市长宁区一家博物馆的讲解员,在入住晨飞公寓前,她租住在宝山区,每天通勤约需两个小时。而现在许多每天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工作单位,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晨飞公寓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昭化路,这一项目原为飞乐音响厂房,2012年开始改造,2014年完成。目前,这一长租房项目共有229套房源。其中,面积30平方米的小户型公租房占60%左右,40平方米和50平方米户型各占两成左右。长宁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吴悦慧介绍,晨飞公寓租金约为周边同类型房屋租金的一半到2/3。

上海的城市更新理念也在升级。早在2017年,上海就将旧区改造的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明确了“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强化历史风貌保护,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总体思路。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姚凯说,2021年至2022年,上海计划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约11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5.6万户。到2022年底,上海计划全部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6月2日,上海市宣布成立全国落地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基金,总规模约800亿元,定向用于投资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促进上海城市功能优化、民生保障、品质提升和风貌保护。除了主体上海地产集团外,参与者还包括招商蛇口、中交集团、万科集团、国寿投资、保利发展、中国太保、中保投资等国资背景的房企和保险资金。

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上海也在为城市发展开拓增量空间。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正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其中,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将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许健表示,与原来的卫星城、郊区新城不同,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五个新城,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而是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功能的要求,打造“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新城不是睡城、卧城,更不是房地产增长的依赖空间。围绕“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从制度供给到项目建设,一系列新的探索在五个新城拉开序幕:

“一城一名园”,将产业立起来。嘉定的智能汽车、青浦的华为研发中心、松江的G60科创走廊、奉贤的东方美谷、南汇的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根据规划,五个新城将以特色品牌园区为关键抓手,积极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每个新城将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并以先进制造业带动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一城一枢纽”,让公共服务强起来。处在沪宁发展轴上的嘉定新城,2021年交通建设项目排得满满当当:推进轨交嘉闵线、嘉闵联络线开工建设,加快沪崇高速二期高架和地面道路建设,完成新城中运量公共交通规划。通过汇聚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等系统,新城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将持续提升。

“一城一意象”,把人才引进来。嘉定的远香湖、青浦的夏阳湖、松江的富林湖、奉贤的金海湖、南汇的滴水湖……上海的五个新城,各自坐拥一片美丽湖面,具备良好的生态基底。

“城市发展要有个性。上海不缺高楼大厦,如果把生态搞起来,相信新城就有竞争力。”上海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认为。

“如果有一天,新城与上海主城区之间的潮汐式通勤人口减退了,就可以说是‘独立’了;新城的人不用到主城区去求学了,看病也可以就地解决了,就可以说是‘综合’了;近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人,找工作、买房子乃至休闲娱乐都到新城来了,就可以说是‘节点’了。” 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这样展望新城的发展图景。

可以展望,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综合功能的要求,未来五个新城将与上海中心城区一起,率先形成上海都市圈的“核心内圈”。和长三角其余40多个城市一道,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标签: 打造 有机更新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